
2025年3月1日第17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营销创客类(微视频)竞赛公布开赛,经过海选阶段、实战阶段、总决赛的多轮淘汰赛角逐后于2025年8月26日在古城西安决出最终奖项,同时大广赛组委会与西安交通大学共同举办了“盛夏繁星暨第17届大广赛网络视听颁奖盛典”。
在大广赛营销创客类(微视频)竞赛创作的舞台上,全国各高校热衷影像制作的学子们以镜头为笔,以创意为墨,在短短几分钟的影像画面里,串联起文化与青春、自然与人文、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多元素的表达。他们获奖后的隽语箴言,既有站在取景框后的坚守,也有坐在剪辑台前的专注,更有对创作本质的深刻思考。


一、创意表达:用创意灵感绘出“有魂”故事
截至今年6月,中国微短剧用户规模达6.96亿,渗透率接近70%,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634.3亿元,参与企业超8万家,已形成涵盖内容创作、制作、分发、变现的完整产业生态。在此背景下,全国高校影视相关专业加速进行实践教学改革,微短视频创作成为衔接学业与职业的重要纽带,为大学生创新就业开辟新的路径。大广赛紧扣行业精品化转型趋势,开设营销创客(微视频)竞赛,以“以赛促教、以赛促学、以赛促练、以赛促就”为导向搭建实践平台,推动创作与行业需求深度对接。本次竞赛获奖学生将身边的生活感悟、对文化传承的思考融入剧情,把现实主义命题转化为具象故事。每一段剧情既贴合大众情感共鸣,又承载对社会与人生的深度思考。

来自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团队的参赛团队,其作品灵感源自中国顶级IP《盗墓笔记》,该IP将团队的想象力引向神秘的秦岭太白山。最终,团队选定“天圆地方”的浩然辽阔与“莲花峰瀑布”的灵动仙气作为叙事核心。从创意萌芽到脚本打磨,从实地拍摄到后期剪辑,每一步都充满了探索与创造的乐趣。他们将对IP的理解与对目的地魅力的挖掘相结合,力求在短短几分钟内讲述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,传递心向往之的情愫。让IP与自然景观碰撞,让虚幻的想象力扎根于真实的山河,让微视频成为连接“热爱”与“向往”的纽带。


来自成都理工大学团队的同学们,从创作之初便希望打造一部“不一样”的登山攻略——它不应只是路线说明,更应是一场文化与青春的对谈。由此,他们萌生了“把李白请进Vlog”的大胆想法:若诗仙登上太白山,会有怎样的言行与视角?这一创意成为作品的精神主线。他们特意化用了李白《登太白峰》中的诗句,将千年前的古典语言转化成了当代人熟悉的表达方式。在“天圆地方”碑前,设计李白与青年人分脚跨越南北的镜头,这不仅是打卡动作,更是对中国地理分界的诗意致敬,暗含“秦岭是中国的脊梁,而青年人是这脊梁上不断向上的力量”这一深层寓意。他们以“古今对话”打破时空壁垒,他们让攻略不再冰冷,让文化不再遥远,让微视频成为传递精神力量的载体。


来自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团队的参赛同学则提出,微视频之“微”在于时长与篇幅,但其创作之“宏”在于思想的深度与情感的浓度。如何在方寸屏幕之间,运用我们所学的视听语言,讲述一个打动人心的故事,传递一份有温度的理念,是团队面临的最大挑战,也是其专业探索的核心。这句对“微与宏”的思考,道破了微视频创作的本质——以小见大,以短胜长,让有限的时长承载无限的情感与思想。


二、实践磨砺:在躬身实践中拔节成长
大广赛营销创客(微视频)竞赛各高校参赛团队的创作之路并非一帆风顺。从户外拍摄的突发状况到后期剪辑的反复打磨,学生们在一次次挑战中突破自我,让每一份坚持都成为成长的注脚。
对于湖南省邵阳学院的同学们来说,最难忘的是跨越1000多公里的“西行创作”。在参加西安举办的总决赛期间,团队前往太白山取景拍摄,户外拍摄意外频发,他们迎着清晨第一缕阳光出发,在烈日下调整机位,山间突遇阵雨时,第一反应是护住设备、保全素材。当镜头定格下太白山的壮阔风景,并与创意完美融合时,所有疲惫都化作成就感。1000多公里的奔赴,烈日与阵雨的考验,他们以“护住设备”的本能,诠释了对创作的珍视,也让每一个镜头都充满了“来之不易”的重量。


来自成都理工大学团队的同学们也有类似的经历,在太白山拍摄时遭遇高山多变天气,有时刚调好设备,云雾便骤然涌来;原定拍摄因大雨中断,全队人员紧急聚集商讨对策,调整方案后才顺利完成创作。为拍摄栈道行走镜头,在保证安全与沉浸感的前提下,他们在轻微高反的状态下反复寻找合适的拍摄景别与角度。正是这些“不轻松”的经历,让他们更敬畏自然、更理解协作的意义。高反的不适、天气的突变,这些“不轻松”的瞬间,没有击退他们,反而让团队的协作更紧密,让创作的意义更深刻。

来自华中师范大学的参赛团队表示,初赛与复赛阶段,面对命题与脚本构思,他们常感迷茫;但此次决赛,团队实现快速决断、高效创作。从前,面对拍摄技术难题与突发的恶劣天气,他们会手足无措;而此次,他们背着云台、无人机、三脚架等拍摄设备,冒着暴雨降温,历经12小时的跋涉拍摄,最终克服困难、坚持到底。蜕变,成为这次太白山之行最亮丽的底色。
从“手足无措”到“从容应对”,从“迷茫困惑”到“高效创作”,12小时的暴雨跋涉,不仅拍下了太白山的风景,更拍下了他们成长的轨迹。

三、专业认知:专业方寸之间研磨细微之处
在大广赛营销创客(微视频)竞赛全国各高校参赛团队在创作中,学生们不仅提升了技术能力,更对“制作”“运营”等专业概念有了更深刻地理解——专业不是“将就”,而是对细节的极致追求,对“价值”的精准传递。
来自山西金融职业学院的同学们曾听闻一位老师提及:“制作是藏在细节里的魔法,评委老师看不到你的汗水,但能感受到作品的温度。”此次获奖作品,从最初的脚本打磨,到后期的每一次剪辑、调色、音效调试,团队成员无一人敢“将就”。为呈现一个3秒的转场效果,他们站在太白山顶对比二十多种方案。风雨交加,仿佛是在为他们伴奏。为了让画面更贴合主题氛围,负责摄像的同学顶着高反,也要拍出精美的画面。他们以“不将就”的心态,让“制作”成为有温度的“魔法”,让细节成为打动人心的关键。


来自湖北省长江职业学院的参赛团队通过这次比赛深刻地体会到:运营的核心是“连接”——连接创意与受众,连接内容与价值。优质运营既需要精准清晰的策略支撑,更离不开对细节的极致追求,以及快速响应、灵活应对实时热点的能力。这一对“运营”的认知,跳出了“技术操作”的浅层理解,直指运营的本质——用专业策略搭建“内容”与“用户”的桥梁,让创意真正被看见、被认可。


来自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团队的同学们也表示,创作过程中从最初的头脑风暴、灵感碰撞,到剧本的字斟句酌、反复打磨;从分镜脚本的精心绘制,到拍摄现场的汗水与欢笑;从后期剪辑的挑灯夜战,到音效配乐的千挑万选……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团队所有人的心血与智慧,也是对大家专业学习的一次全面检验。他们在实践中摸清了“创意落地”的全流程,也让专业认知从“书本上的文字”变成了“手上的技能”。

四、团队与感恩:胸怀热忱赴未来之约
大广赛营销创客(微视频)竞赛中各参赛团队的每一部优秀微视频的背后,都有一群人的并肩作战——老师的指导、队友的支持,这些温暖的力量,让创作之路不再孤单,也让荣誉有了更厚重的意义。
兰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同学们认为,这份荣誉的背后,离不开团队每一位成员的汗水与智慧。伙伴们凭借无限的创意、高效的执行力和不言放弃的坚持,共同铸就了这部作品。他们曾一起头脑风暴到深夜,一起在太白山的云雾中为了一个镜头反复等待最佳光线,一起在剪辑软件前逐帧调整。这个过程虽有艰辛,但更多的是思想碰撞的快乐和携手并进的温暖。这些平凡的瞬间,因团队的并肩而变得珍贵,也让荣誉成为‘一群人的胜利’。

来自华中师范大学的“皮卡皮卡”团队,特别感谢学校的王逊老师、徐阳老师自始至终无微不至地帮助与鼓励,两位老师是团队最坚实的后盾。同时,感谢团队内的五名队员,历时半年的坚持,最终收获成功,此次比赛将会是他们大学生涯最深刻难忘的记忆之一。为完成比赛,队员们放下了手头的实习工作、学习任务、旅行计划,全队上下拧成一股绳,攻克难关。

来自武汉理工大学团队的小伙伴们,同样要对自己的指导老师刘林老师、李娜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,也要感谢武汉理工大学在大广赛赛事上对团队的支持。更要感谢每一位团队成员的紧密协作,正是大家的才华与不眠之夜,共同铸就了这份荣耀。老师的专业指导、队友的才华付出,这些力量汇聚在一起,让“不可能”变成“可能”,也让荣耀有了“众望所归”的重量。


大广赛营销创客(微视频)竞赛总决赛虽然已经结束,但对于这些青年学子来说,用微视频捕捉山河之美、传递文化之韵、记录成长轨迹的征程才刚刚启航。他们在影像创作实践中积累的经验、协作中凝聚的情谊,都将成为他们未来道路上最宝贵的行囊。相信他们会带着这份荣誉与热爱,继续以镜头捕光,以创意叙事,在影像的世界里勾勒更多鲜活故事,让青春的光芒透过每一段画面,用光影折射青春的足迹。
撰稿:王丁卉
视频剪辑:李娅铭
审核:李鸿
监制:刘潇